完达山,坚守60年,只为放心奶!亮相南京糖酒会,火爆招商!
- 编辑:簸土扬沙网 - 67完达山,坚守60年,只为放心奶!亮相南京糖酒会,火爆招商!
既要学习西方自由民主的长处,也要避免其重个体之自由而轻社会整体之和谐的缺陷,应当把中国的民本价值观与自由价值观结合起来,达到个人自由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和谐,则中国将建成比西方更优越的新型民主。
修身而成的圣贤或真人,是自由自在者,不被规定,能够民胞物与,不受约制,亦不对他者造成伤害,随心所欲不逾矩,融天地万物于一体——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这不仅是哲学的起源,也是修身之学的源头——不仅惊异于作为对象的世界,更诧异于人自身——另一个浩渺的宇宙,好奇又渴望知晓谜底。
释道更是如此,修行完全是自家事,解脱只能靠自身。一如康德对自由的理解,已经包含着理性与责任——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有能力不干什么。由此可见,人与天地共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具有独特性,即是宇宙中具有超越性的物种,人,只有人——倘使他是人本身[Person]的话——能够自己——作为生物——超越自己,从一个中心、可以说空间时间世界的彼岸出发,把一切,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本身,变成他的认识的对象。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实学实际上是一个标志学术转型的价值性名称,不是一个有确定内容并因之与他种思潮区别开来的学术概念。尽管各派修身之法,皆不尽相同,但是亦有令人欣喜的相通性。在纲常问题上,存山先生根据传统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观点,考察了五行与五常相配的四种方法,指出汉代以来认为三纲五常皆出于天道的思想要皆加以解构,纲常乃是历史的建构,与天道并无必然联系,主张三纲一个不可留,五常一个不可少。
另一方面,存山先生对张岱年先生的思想作了深入透辟的解析,或挖掘张岱年先生不为常人所留意的思想面向,或表彰其思想的特出之处。9 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绪论,第2页。32 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思维类型》,《哲学研究》1997年第7期。他在《先识造化与先识仁——略论关学与洛学的异同》这一代表性的文章中揭示了洛学与关学作为气本论与理本论的关系,指出两派思想之同异在于以造化和仁何者为先,关学以气论涵融仁学,洛学以仁学涵融气论【6】,但皆以气论服从于仁学,皆无注重实证的科学精神,对道德的重视超过知识。
此两结合和两不正是对张岱年先生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治学精神的践行和发扬,也应当成为每一位严谨的学术工作者共同遵循的为学法则。27 张岱年先生说,近几年来,有几位及门学友,对于我的哲学思想颇感兴趣,写了一些评述的文章。
《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上编即是对先秦气论的探源,讨论了气概念的原始意义与气论哲学的产生,论述了春秋战国的气论思想,从哲学史的角度分析古代各家思想学说之气论。该书还体现了存山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切关注。该书对仁学的讨论特别注重将仁学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相结合,从文化和时代问题的角度来探讨儒学现代化的可能,论述了仁学的普遍性、实践性、宗教性,讨论了仁学与世界和平、生态环境、民主政治、人本主义等现实问题的关系。他既反对把民主与科学视为与传统文化对立的观点,摒弃唯民主科学论与儒家原教旨主义,同时也清醒认识到民主与科学并不能穷尽、替代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而主张在民主与科学之外的大事,莫过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
2010年发表的《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全面地论述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所论涉及由礼进于仁,仁者爱人,作为仁之方的忠恕,知人安民,对华夏文化的认同等,强调孔子的仁是具有实质内容的自觉、自律、自由的道德意志,既具有世界主义(爱人类),也具有民族主义(传承华夏文化),对世界和平(忠恕之道)与环境伦理(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皆有贡献。认为气论哲学根本于人与自然,其本质即天人关系,并具体讨论了血气、饮食、川谷导气、勇斗之气、魂魄之气、六气等,研究了《管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易传》等先秦各书中的气论,论述了精气、一气及元气。13 李存山:《气论与仁学》,第15页。书中指出,单一的气论物质观的长期延续是以忍受仁学的压制为代价的。
提出中国文化民本思想具有以下特点:崇尚道德、以民为本是儒家文化的常道,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自序道出了存山先生的中国哲学文化观,他以一副自作对联作为自己观点的表述,综合创新知常变,旧邦新命别共殊,横批文化复兴,这一文化观是对张岱年、冯友兰先生思想的继承发展。
对张岱年先生的论述,在一定意义上也在述说著者本人之所学所思,对于把握存山先生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一方面继承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解析研究法,以同属于问题解析体的《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一书最为典型。
认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传统中国哲学的普遍架构,并不适合现代哲学的发展。23 李存山:《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第11页。六、张岱年先生思想之绍述 存山先生是张岱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弘扬者,晚年张岱年先生视存山先生为少数知音之一。这种存在一方面表现为自觉继承发扬张岱年先生的哲学观点,如中国哲学的气本论、中国文化的常变论、哲学理论的天人论等,以此来讨论中国哲学的思想问题。【1】故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是气论与仁学的关系问题。提出第二次更新要做到的就是推进民主与科学,坚持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并举。
中国哲学实在论与道德论统一而互补,构成中国哲学及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接榫点。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生理合一、与群为一、义命合一、动的天人合一生活理想之四原则,在40年代又把和谐上升为辩证法的基本概念。
从气论与仁学的关系把握中国哲学的整体特征,以气论与仁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这一洞见简明扼要而抓住要害,实发前人所未发。而气论虽然受制于仁学,但仍然构成古代社会的理论基础。
该书明确指出气与仁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初始概念,也是贯穿中国传统哲学始终、决定其基本发展方向的主要范畴。21 李存山:《儒学传统与五四传统》,《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第420页。
存山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有目共睹。他赞赏近现代以来对三纲的解构,认为代之以民主政治和新型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是符合儒家文化自身发展逻辑的。【22】 四、常与变:儒家文化研究 存山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优劣及其近现代转型,具有长期而深入的思考,他认为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论域广阔,事关儒家文化的未来发展,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和理性反思。人论中的天人关系、人性论、价值论、历史观。
先秦时期五行说与气论思想的发展和融合为中国哲学气论物质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此提出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从民本思想向民主过渡的第一人,他所开启的民主政治是民族复兴的必然方向。
先生特别重视中西气论哲学的比较,把气论物质观与西方哲学的物质观作了同分异合的比较。20 李存山:《先秦哲学与儒家文化》,华文出版社,2021年,第97页。
2009年出版的《气论与仁学》是《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思想的进一步推进,书中有关气论的研究围绕气概念与气论思想史展开。2 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绪论,第11页。
仁学是与基督教传统的自然经济体系相对的自然道德体系。28 李存山先生说在回答对您影响最大的人和事有哪些时说,当然是张岱年先生对我影响最大。7 李存山:《汉代与宋明儒学新论》,华文出版社,2021年,第227页。讨论了《管子·内业》篇的精气思想,提出了以精气作为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
存山先生对张岱年先生用力最勤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也有专门阐发,如《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认为张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广博,创获甚多,体现在五个大方面:(1)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系统和基本特点的探索。存山先生的气论研究还体现在特别挖掘表彰中国哲学史上气论一派的哲学家。
高度表彰张岱年先生的和谐思想,指出在新唯物论哲学家中,张岱年先生最早并一贯注重阐发和谐思想。指出张岱年先生从40年代《文化通诠》到晚年撰写的系列论文,皆坚持以辩证唯物法用于文化研究,很早就提出了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对中西文化综合创新的思想,指出以兼和易中庸,拿辩证代虚无的观点。
【24】该文对儒家文化之常道有一个精确阐释: 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存山先生深受张先生文化常变思想的影响,同时他也特别认可冯先生的旧邦新命说,认为此指出了文化现代性的共相与民族性的殊相,而别共殊就是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